九月岭南,暑气正盛。又是一年新人入,又是一年旧人出。
“芷莹!”
抬头望去,不远处,一名全副武装的女子——运动鞋、白色长裤、防晒衣、防晒面罩,手里拿着熟悉的微单。我下意识回应,“诶!老师好!”
周圆老师摘下面罩,烈日刺得老师眉心微蹙,与我走至林荫下后才开口问道:“芷莹啊,这学期你有什么计划呀?”。恍惚间,又想起年前面试时,老师如是问道:“如果你胜任了这个职位,你有什么计划呢?”
第一次与周圆老师出任务时,老师出乎我的想象,我原以为诺大组织的指导老师必是一名严肃高要求的老师,再怎样也是逃不脱那些“官味”的。但她只是温和地招呼我过去,叮嘱了我哪些镜头是必须要拍的。灯火辉煌,名流云集,我的镜头聚焦于台上侃侃而谈的青杰,无意回头,只见暖黄灯光如一层薄纱拢在老师身上,她的镜头聚焦于我,定格下我工作的瞬间。
“优秀的人往往不是书呆子,她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课外的实践体验也很丰富。”
这是我当上干部后开的第一个会议时,周圆老师说的。
她确实懂得如何让年轻人丰富自己的生活。她了解组织里同学的能力所在,了解如何鼓励一部分同学带动另一部分同学。托老师的福,原拖延倦懒的我也逐渐有了亮眼的简历。我总喜欢单打独斗,老师只同我说:“芷莹啊,播音部跟其他部门的同学都比较腼腆,有些比赛你们也可以带着他们一起玩,他们能力还是不错的。”当我们以团队拿下各项奖项时,方感悟团队的意义——一匹孤狼或许走得快,但绝对走不远。每每心有所悟之时,总长叹此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她总是来320投喂我们,奶茶、甜点、宵夜。有次有个小干苦着脸跟我倾诉自己超前消费,这个月只能喝西北风了。我便装了点即食面与即食粥给她,看着旁边还有半袋上次老师给我们买的饼干,抓了一把就当添彩了,后来还与朋友戏称这是“借花献佛”。有时讨论方案到深夜,就拆一包小甜饼嚼嚼,有些关怀人不必到场,情已至,只觉莫名和谐。
她推荐我去当摄影课的讲师、推荐他去勤工俭学的岗位、推荐我们的作品参赛,起初我们还想老师是否初出茅庐?为何对学生如此倾囊相助?后来自己当了家教老师才隐隐体会到那种心态:哪里图什么回报呢,看小苗长得好便心生喜悦,能帮扶上一点便心满意足,结出的果是不是我的便不重要了,只道是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教师节前夕,刷到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一段话:“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晨光落在这行古希腊文上,恍若三年来的每一个清晨朝阳下奔赴教室的医学生们。那些曾被镜头定格的年轻脸庞,终将成为照亮人间疾苦的微光。而最初擎光的人,正微笑着退到取景框外,看我们奔赴山海。
如今我也学会在废墟上缠彩灯。当荣誉证书叠成厚厚一摞,当专业第一漫过当年垫底的成绩单,终于明白她予我们的何止技能?那是让平凡肉身也能发出微光的秘钥。
他年应记老师心,或许某日异乡雪落肩头,我仍会想起岭南盛夏里,那个永远背着相机的身影——她不必说什么,存在本身即是箴言。就像所有真正的好光阴,当时只道是寻常。
辞有尽处,谢无穷时,故以吾虔诚之心,再至谢忱于吾师。
文/邓芷莹
初审/朱晓敏
复核/孙玉
审发/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