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总是身着平整白衬衫、斜挎黑色皮夹包的老师,微微驼着背,半头银发随风轻扬。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未曾带走那份温和的笑意与睿智的眼神。他步履从容,耐心而慈祥,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为我们的医学生涯指引方向。
作为良师,他传道授业解惑。在结束系统解剖学习、步入更高年级时,面对陌生的病理学课本和繁杂的PPT中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胞与器官图像,我们一度陷入焦虑和迷茫。新的实验课形式——玻片观察和器官病变辨识,更考验我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在此时,他如光一般出现,抚平了我们内心的不安。
他挎着那个熟悉的黑色皮夹包,一身正装走进教室,面带笑容与我们寒暄片刻,便开始了课程的讲解。他目光炯炯,耐心地从流行病学讲到正常解剖生理,从普遍认知引入疾病概念,再到形态结构、分类分期,把重难点讲得通俗易懂。他的课件总是图文并茂,穿插大量临床图片与重点提示。他善于结合个人临床案例,反复印证疾病特点——我们知道,那是他多年经验的沉淀,只为拓宽我们的视野,在枯燥理论中注入临场感与憧憬。
实验课上,他先让我们自行观察病理切片和标本,鼓励每个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再进行细致总结与点评。我们从不担心对错,因为他常说:“同学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我们在组织结构辨认上的错误,他会一步步走到每个人身边,俯身指导显微镜下的病理表现,用激光笔精准指示位置,专注而专业。直到我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他才露出欣慰的笑容,继续下一个知识点。他说:“我的任务是真正教会你们,而不只是把知识过一遍。我要你们理解透彻,将来用专业去治病救人。”
他缓缓举起器官标本,娓娓道来病变缘由,教我们从人体本质出发——疾病源于细胞、组织、血管、神经等出现问题。他带我们剖析病理机制,一句“您觉得这样可行吗?”不断激发我们的思考。在他眼中,师生是共同成长的伙伴。他充分肯定我们有道理的见解,也委婉指出不足,并说我们的各种想法也常给他带来启发。
他为我们打开病理学的大门,此为良师;他为我们解答诸多困惑,此为良师;他给予我们温暖的鼓励,此亦为良师。
他亦师亦友,不仅在学术上引导我们,更以一位见识广博的“老朋友”身份陪伴我们成长。“医者,治病救人也。你们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医生,以一己之力服务一方土地。现在,我教你们知识;以后,你们将带着这些知识,以医者的身份履行使命与责任。”这是他常说的话。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一步步从懵懂走向成熟,不断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
他常在群里分享个人经历,提醒我们作为大学生要照顾好自己,不时发出“维生素含量最高的水果”“最养心肺的食物”清单。当我们遇到烦恼,他认真倾听,以过来人身份给出建议。每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仿佛永远提着一盏明灯站在那里,牵住我们的手,引领我们坚定地迈出下一步。
我无比庆幸在大学时代遇到他。他以师者的严谨和益友的温柔,为我们的成长护航。这份光明与温暖,终将成为我们一生最珍贵的礼物。感谢他的出现,愿他——我最敬爱的罗老师,永远健康、快乐。
文/陈汝琼
初审/朱晓敏
复核/孙玉
审发/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