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是一名大学生。高中繁杂的知识点已渐渐模糊,但有一节语文课和我的老师,在我的记忆里仍旧不曾褪色。
那是个阳光还有些灼热的秋日下午,讲完了枯燥的文言文语法,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看着下面昏昏欲睡的我们,合上课本,轻轻地说:“今天,我们不讲考试要考的,讲点‘无用’的东西。”教室里的许多人都瞬间抬起了头,我也不由得精神一震。“老师,你要说这个我们可就不困了。”有人如此说道。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杏花春雨”。粉笔灰在阳光的光柱中翩翩起舞,形成了清晰的丁达尔效应。“你们想一想,”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这四个字,哪一个真正让你看到了画面,闻到了气味?”
我们愣住了。考试从不考这个。
“是‘春雨’,”他自问自答,“但让它活起来的,是‘杏花’。没有杏花,雨只是湿冷的天气;有了杏花,雨就成了江南的春天,有了颜色和芬芳。这就是‘无用’的词语的力量,它不贡献分数,但它负责美。”
那一刻,教室里安静极了。我仿佛真的透过教室斑驳的窗户,看到了墙外那株我从未注意过的、正在绽放的杏树,细雨沾湿了花瓣,空气清甜。他从一个最不起眼的词语入手,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之美、生活之美的窗。
老师常说:“分数是脚下的路,帮你走到想去的地方;但这些‘无用’之美,是天上的星光,告诉你为什么出发。”潜移默化中,我也仿佛感染了些许“文青的病症”。炎炎夏日,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仰头看树叶间投下点点光斑,我能想到:阖眼听清风疏叶。在路边遇到沉稳老练又可爱的猫学长,心中会想起陆游的喟叹: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语文或许不在我现在的专业学习中直接有用,但它让我在忙碌琐碎的生活中,依然能为一朵花的绽放而驻足,为一句诗的韵味而感动。虽然好像无用,但是这一点小小的美丽,成为了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链接我与现实的一个锚点。
师恩如光,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太阳,但正如我的老师一样,他是一盏星星点亮的灯,照亮了那些“无用之美”,也从此照亮了我心灵最幽微、最珍贵的角落,让我能在一花一猫、一诗一句中,遇见生活的浪漫。
文/洪冰纯
文/张如意
初审/林厚龄
复核/梁澳嘉
审发/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