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广东医科大学人工智能与心脑血管工程湾区实验室主办,广东省数智健康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广东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以及共青团广东医科大学委员会联合承办“「健康工程明日之星」2025暑期新秀研修营”在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科技大楼举行。
香港中文大学张元亭教授、深圳技术大学郑亚莉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陈翰杰、联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曾泽镇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范绍灿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张一鸣以及39名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广州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这9所高等院校的同学来参与了本次研修营活动。

(研修营集体合照)
开幕式:寄语青年,展望未来
在开幕式上,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石明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健康工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战略意义,并鼓励青年学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科技与医学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石明到会致辞)
前沿讲座:科技赋能医疗,创新引领未来
本次研修营阶段一围绕健康工程前沿讲座、数据采集技能培训、小组讨论、帮助学员完成理论学习与初步实操体验。本次研修营活动分为上下篇分别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林林以及副院长李松涛主持。研修营阶段一围绕健康工程前沿讲座、数据采集技能培训、小组讨论、帮助学员完成理论学习与初步实操体验。

(主持人)
在健康工程前沿讲座中张元亭教授作题为《心脑血管工程:从可穿戴MINDS到个性化智能医生Dr.PAI》的报告。他深入剖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系统介绍健康工程的理念,以及“Dr.PAI”智能医生的研发背景与应用前景。通过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Dr.PAI旨在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的慢病管理。报告内容前沿、深入,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医学与科技融合的思想盛宴。

(香港中文大学张元亭教授做专题报告)
深圳技术大学郑亚莉副教授系统梳理了可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进展,并分享团队在智能健康信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可穿戴终端在辅助诊断中的应用。郑教授还介绍了“SUPER MINDS”理念,描绘了未来安全、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监测设备蓝图。

(深圳技术大学郑亚莉副教授做专题报告)
陈翰杰博士与曾泽镇博士分别在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无袖带血压监测的创新技术方面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在未来无袖带血压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方面作报告,展现了健康工程在疾病预防与智能管理方面的广阔潜力。范绍灿博士通过介绍了无扰监测的概念以及原理,并分析传统监测与无扰监测的区别,展现未来健康监测系统的智能化、便捷化趋势。

(健康工程前沿专题报告)
实践培训:学以致用,提升科研能力
张一鸣博士围绕“文元智能医生”项目的临床试验,详细讲解了数据采集标准、管理流程及质量控制要点,并通过视频实操演示提升了学员的动手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张一鸣做数据采集技能培训)
最后,张元亭教授主持开展以“如何撰写高质量科学论文”为主题的讨论会,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答疑的方式,引导青年学者掌握科研写作的核心技巧,提升学术表达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张元亭教授主持开展讨论会)
小组研讨: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员们围绕张元亭教授提出的六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包括:
l 如何预防细菌感染?
l 感染早期如何判断?
l 健康工程的定义与意义?
l 心脑血管工程的典型案例与应用前景?
针对张教授提出的问题,参会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并在总结环节中踊跃发言,交流学习心得与研究思考,张教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同时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

(团队基础学习小组研讨)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展望未来:培育新秀,共筑健康中国
本次“健康工程明日之星”暑期新秀研修营论坛聚焦前沿科技与临床转化,不仅加深广大青年学子对健康工程领域的理解,也激发他们投身科研、服务社会的热情。我们期待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健康工程事业,共同动我国医疗健康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文/李桂萍 邓妙仪 图/李金虹 审核/林林 复核/王丽君 审发/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