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东莞市举办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颁发仪式。我校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万崇华教师获此殊荣。
![](/__local/6/D5/A9/AA4DDEFF7ED0B0F7DAC1B755969_4A9C82E7_18E26.jpg)
颁奖合影(左五为万崇华教授)
![](/__local/F/C8/B7/615A36A2B3D8261873155E53067_2EE58630_12713.jpg)
万崇华,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世界华人生存质量研究学会(WACQOL)副会长、 广东省卫生统计学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以及心理学的教学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是:生命质量与现代心理测评、卫生改革与医疗保险、生物信息挖掘与疾病诊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40多篇),主著/主参编20多部专著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中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第一版的研制与应用”成果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4年潜心研制,致力于提高人民生命质量
可以通过测定量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吗?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万崇华极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此。生命质量测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较广,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万崇华紧扣国际发展趋势,独立研制出了更适用于中国人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并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方面独创新路,研制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量表体系。2013年万崇华和团队完成了第一版本的研制,但他们没有停下研制的脚步,24年如一日,不断钻研和完善,现正在进行第二版本的研究,涉及的癌症更多,内容更精细,以求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益求精的解决方案。万崇华表示:“测量工具的研发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探讨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模型构建,第三步就是采取干预措施提升生命质量。整个心理学科团队,尤其是心理测评研究方向都是围绕这三步曲前进。我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生命质量研究导论:测定o评价o提升》很好的体现了这个思路。”
打好研制“地基”,用心筑起守护患者的健康大厦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万崇华带领团队从“身心灵社”这个层面出发,通过对患者生命质量水平高低进行测评,进而分析出影响因素,最后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干预,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其采取的干预主要包括行为认知干预、艺术治疗、综合干预等,尤其艺术治疗已经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个方向,也是学科发展中的一个特色方向,通过生命成长工作室在音乐治疗、舞动治疗、叙事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这在全民的积极健康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步是高大楼层的地基,只有‘楼基’打好了,这栋‘楼’才够稳固!”万崇华坚定的说到。第一步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在很多种方法的论证中一个个的验证、排查,遇到挫折也看到希望,这个方法失败了下一个方法继续尝试,在艰难险阻中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
“对于口腔癌、睾丸癌等稀有癌症,搜集足够的病例难度很大,所以在昆明、广州、湛江、东莞等地多中心合作收集资料,不断与各地研究中心联系与合作,采集充分的数据。”回想收集数据的过程,万崇华说:“所有碰过的壁都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基石,所有吃过的苦都成为研究最真实的数据。”为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研发出适用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万崇华团队一路从荆棘中走来,收获荣誉和成果,2018年,团队研制的慢性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第一版也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求同存异”多领域应用,“顶天立地”结硕果
“研究就要做到‘顶天立地’。”万崇华这样说道:“‘顶天’要和国际前沿齐头并进并力争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采取的和正在探索的一些方法都是世界前沿的,每年我们都要安排人去国际学术舞台交流学习。‘立地’要把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实处,运用到真正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努力,该科研成果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医院使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获奖不是科研的终点,是再出发的起点。万崇华团队将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再出发,为提高人民生命质量贡献科研力量。据悉,他们正在围绕学校新一轮学科布局中的"全程老年健康"这个重点学科群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测评与行为干预的研究和实践,以期为老年人的积极健康和生命质量提升贡献力量。(文、编/王丽君 图/资料图 审/冯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