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来稿选登】《无意义疯者的狂欢》
读《世事如烟》有感
作者:邓芷莹   来源:   发稿时间:2024-01-04   浏览:
【字号:

在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在细雨迷雾中彷徨,周围枯木桩若隐若现,脚下的河边泥土潮湿又阴凉。我尝试拨开迷雾一次次寻找光明的出路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把钉耙刺穿了我的胸膛,骨头折断刺破我的内脏,我被钉死在磨盘大的树桩上。

半夜惊醒后,我敢确定这个情节我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过,窒息的恐惧和绝望感让我下意识的想到了余华。于是在深夜里,我找到了那本书——《世事如烟》。

在讨论这本书之意义前,我们或许先得明白:小说并不只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是一门艺术。不是只有真善美的文学值得拥有读后感,实际意义不那么强的它,也可以拥有。

《世事如烟》这本书用冷漠细腻的口吻,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描述了七个家庭,数十个人物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原本的应该温情的家庭在如同精神病患者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荒诞。花甲之年的老妪与十七岁的孙子夜夜同床共枕,竟在某一天怀孕;九十的算命先生坚信自己的长寿是以小辈的短命来换,不择手段杀死他的小辈。

情节零散而跳跃,讲述着失序的、虚无的文本世界和真实的、宿命的现实。“以本体论为核心观念去体察世界,形成了一种以无选择性、片断式、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风格,他蔑视秩序的存在,消解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到偶然和本能自我中去寻找法度,在这个非理性的虚无的世界中,恶与暴力便不可扼止地流溢出来。”仅仅是看文字便已足够让人想象出一幅诡异的油画——濒死的,面目扭曲的,四肢弯折成人类无法达到的程度的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可能是他几篇短篇最好的插图。但是他又生于现实,你不会怀疑他描写的是牲畜、鬼或是怪客——他跟我们讲述的是人的故事。

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那么先锋作家余华在追求极致的文字的同时,文章的实际意义就被削弱。要说他的短篇能给人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就因人而异。实际上对我来说,比起它们的教育意义,我更为其中意识的结构紧张的发展潮湿的气氛和冷酷的描写而震撼。

大家都说长篇小说《活着》让余华活着,但短篇小说中的他,又何尝不是他写作内核中分裂的精神因子的宣泄。正如余华自己所言,他迷恋着暴力。故事中暴力感会让人在阳光下颤颤发抖,抽离现实中遇到的难关,轻而易举地为你独立出一个小世界,在他的文本世界里,体会着文字的艺术与灵魂的战栗。

文|邓芷莹

初审|邓浩瑶何晓馨

复审|刘芯琳 莫海盈

终审|周圆


【标签:】 【点击:】         【编发:宣传部周圆】
上一条:【来稿选登】风筝的救赎
下一条:【来稿选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微博

最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