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0 日,第 29 届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 2025)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此次大会以“聚焦前沿技术、深化应用融合、提升医疗服务”为主题,汇聚中科院院士、监管部门领导、医院管理者以及信息技术专家等顶尖力量,共同探讨数智化浪潮席卷医疗行业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及 AI 赋能医院变革等热点话题。

在备受关注的 “数据要素” 论坛,广东医科大学多模态数据融合应用实验室(GMC Lab)主任弓孟春博士受邀出席,并以“生成式AI重构数据要素生态:从隐私计算到合规流通的范式突破”为主题,系统阐述了我国在医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隐私保护技术及大模型临床应用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现场参会人员反响热烈。

弓孟春主任介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医疗创新发展的关键,国家主管部门部署了多个分布式数据库,为数据合规流通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工程”项目落地,由神州医疗牵头,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南方医院等11家单位联合承担的“基于多模态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正式启动,将构建医疗创新数字底座,支撑临床高水平学科建设与科研转化。
在隐私保护方面,弓孟春主任认为,患者隐私在数据流程中至关重要,不同国家敏感信息保护方式各不相同。神州医疗结合国际最严格的美国HIPAA法案开展个人隐私保护策略及中国适用性研究,解决国际医学信息学存在的暴露风险量化的核心技术挑战。通过去识别化策略和对中国电子病历数据应用情况的研究,从技术上扎根解决风险量化问题,构建“技术验证—暴露揭示—策略制定”的全流程敏感信息保护技术,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隐私,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多个国际知名期刊。
弓孟春主任还表示,在大模型赋能严肃临床医疗场景(DCS)方面,我国已形成“数据+模型+应用”的闭环生态。目前依托双引擎多模态技术,全国已有多家权威医院在关键学科有所突破,包括中山一院发布的腹透大模型,基于动态影像与电子病历一键生成风险分层与诊疗建议,24小时在线支持临床决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推出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大模型,通过多场景联动实现个性化方案生成;同济医院联合开发的全国女性肿瘤AI大模型,有效破解我国女性肿瘤诊疗标准化程度低、同质性差等临床医学难题。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的落地实施,我国正积极探索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医疗数据治理路径。弓孟春主任强调,当前我国医疗数据生态正从“数据孤岛” 走向 “合规流通”,未来需坚持技术创新与伦理监管并重,不仅要加快多模态数据资产底层技术布局,推动AI在罕见病诊疗、肿瘤早筛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还要完善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建立“可追溯、可审计、可管控”的全流程监管机制。
未来,随着医疗大数据与多模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标准化建设、隐私计算技术与大模型的赋能,为医疗数据流通与共享筑牢了根基,我国智慧医疗事业将迎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图/多模态实验室 审核/林林 复核/王丽君 审发/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