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广东医科大学本科生跨学科团队:用青春点亮科研之路
作者:   来源:   发稿时间:2025-05-12   浏览:
【字号:

在广东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本科生,他们科研成果丰富。其中庄楷、王丽珊、唐裕来、余嘉奇、胡希韵、梁友诚、汤斯琦、钟依净,佟加雅妮、林艳、冯海欣、汤卓伦、谭凯华、钟昊等本科生从2022年以来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12篇高水平SCI论文。他们用亮眼的成绩,告诉大家本科生也能很好的做科研,他们用青春和智慧诠释了科研的无限可能。

团队成员合照

医工交叉:本科生也能发高水平科研论文

这支团队依托广东医科大学大数据挖掘和精准药物设计本科生双创基地,以“学科交叉、独立科研”为特色,成员涵盖药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多领域背景,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单细胞测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攻克复杂医学问题。

例如,庄楷王丽珊分别以第一和排名第2的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Molecular Cancer(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24年)发表评估SWI/SNI染色质复合体作为肿瘤治疗靶点论文,他们第二篇(王丽珊为第一作者)研究染色质转录促进复合体作为泛癌治疗靶点论文在国际计算机科学顶级期刊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24年)外审中,国家发明专利也正在申报中,他们的研究能为开发基于染色质重塑机制的肿瘤精准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余嘉奇以第一作者在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2024)发表系统性分层构建肾癌精准预后模型SCI论文;唐裕来以第一作者分别在中科院二区期刊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2024)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2年)发表消化系统多肿瘤的ceRNA网络构建论文;胡希韵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二区top期刊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23年)发表中药复方同病异治分子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通过"阶梯式传帮带"机制,成员两年内实现从科研入门到独立承担课题的跨越式成长,团队每年多名同学升学到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已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团队成员发表论文部分截图

以赛促研:国家级课题孵化创新实践

团队以本科生双创基地为平台,以“实战”锤炼科研能力,近三年团队学生斩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6项,包括广东省“挑战杯”一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9项,王丽珊同学主持的双创基地重点项目(冲刺)更是获得了8万元经费资助。项目覆盖肿瘤免疫、药物靶点预测等前沿方向,通过“项目制”培养模式,本科生深度参与从课题设计、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的全流程,实现科研能力跨越式提升。"本科生是最有创造力的年纪,我们要求每个成员完整经历科研全流程,"团队指导老师黄遵楠教授强调,"这种实战训练让本科生两年内达到硕士生科研水平"。

学术出圈:本科生对话国际科研前沿

这支年轻团队在国际学术舞台持续发声,团队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国际化,成员受邀出席中国化学会年会、第15届ACM BCB生物信息顶会等高端平台。王丽珊、庄楷在2024年中国化学会年会展示单细胞组学突破性成果,谭凯华于ACM BCB会议发布深度学习赋能新冠的研究海报,受到好评。此外,团队数十名成员深度参与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数据挖掘与计算学术会议,与领域专家展开对话,构筑本科生与学术前沿的“直通桥梁”,展现出中国本科生的科研话语权。

教研传播:打造生物信息学术生态圈

核心成员庄楷、王丽珊、钟昊作为主讲老师参与黄遵楠教授主导的《医学院校生物医药信息创新科研能力培养》教学改革项目,连续三年面向全校研究生、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开设生物信息学培训课程,累计覆盖超1000人次。通过公开课、数据分析工作坊等形式,推动生信技术在肿瘤基因组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落地,显著提升学校医工交叉研究氛围。

从实验室到国际顶刊,从竞赛场到学术讲坛,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队伍,不仅以硬核成果证明本科生的科研潜能,为医学创新注入新动能。(文、图/本科生科研团队 审核/李宝红 复核/王丽君 审发/裴金涛  )


【标签:团队 青春 本科生 点亮 医科大学 科研 路 广东】 【点击:】         【编发:药学院】
上一条:第四届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设计竞赛决赛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医者仁心,敬畏生命——基础医学院生理科学实验室党支部举办2025年“世界实验动物日”主题党日活动

最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