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进入关键窗口期,针对这一特殊形势,10月9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剑峰,从专业视角解读当前防控重点,为公众科学防疫提供指引。
“快”字当头 “广”覆盖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比登革热快两到三倍,这对爱国卫生大行动的效率和覆盖面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何剑峰:行动的核心要求就是“快”,需采取闪电式快速行动——必须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启动孳生地清理工作,且清理要彻底,尽快降低传播风险。

覆盖面方面,孳生地清除需实现“全覆盖”:
一方面,疫点地域的孳生地清理要全面,涵盖室内外所有环境,包括家庭、单位、工地、公园、废弃场地等区域内的各类有风险积水容器;
另一方面,需要每一位居民参与支持,主动清理自家范围内的有风险积水,同时配合公共环境的孳生地清理工作。
清积水、管绿植、杀成蚊,切断传播途径
为何“清积水”是关键的防控手段?
何剑峰: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传播,而伊蚊完全依赖水繁殖后代。清积水,本质是清除伊蚊的产卵场所,彻底清除蚊虫孳生地,这是防控的治本之策。
伊蚊尤其偏爱在小型、干净的水体中产卵,家庭内常见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屋顶存在积水的各类容器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容器,都是伊蚊孳生的“理想产房”。因此,必须坚守“无积水,不孳生”的基本原则,将“翻盆倒罐”作为最经济有效的长期防控策略。
为何水生植物会被纳入管理范围?
何剑峰:水生植物是伊蚊非常偏爱且重要的孳生地,原因有三点:
一是伊蚊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绿植是它的“口粮”;
二是伊蚊喜欢在清澈、静止的小型水体中产卵,家里养绿植的瓶瓶罐罐、有积水的花盆盆托、户外有积水的树叶或塑料盒等,都可能成为它的“产房”;
三是水生植物茂盛的根须和叶片,能为蚊子的卵和幼虫(孑孓)提供极佳的隐蔽场所。

一个长期不换水的水生植物容器,足以完成蚊群“从孳生到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因此,清理积水、规范管理绿植,相当于“断其口粮、毁其产房”。
关注伊蚊孳生的高风险点
为什么废弃、空置的房屋会成为蚊媒传染病防控的重点?
何剑峰:废弃、空置房屋多为低矮、露天环境,是伊蚊孳生的高风险点,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
一是这类房屋无人管理,内部堆积大量杂物,如花盆、瓦罐、水桶等,这些容器雨后极易积水,成为伊蚊幼虫(孑孓)的“育婴房”;
二是年久失修的房屋内会堆积大量阴暗潮湿的垃圾,为伊蚊成蚊提供了良好的藏身之处。

针对废弃、空置房屋的防控,除了清除积水、扫除垃圾,还可在室内墙壁2米以下区域、墙角及杂物表面喷洒长效消杀药剂,形成持续灭蚊的药膜,清除防控隐患。
警惕聚集感染,早处置早阻断
为何基孔肯雅热易出现“一人确诊,全家遭殃”?出现疑似症状应该怎么做?
何剑峰:相关数据显示,约80%的基孔肯雅热感染发生在居家周边,一旦家中出现病例,往往很快会出现全家感染的情况,核心原因有三个:
一是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高,伊蚊一旦叮咬感染者,仅需2至3天就能具备传播病毒的能力,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家庭传播链;
二是家庭成员通常处于相同的居住环境,被同一蚊群叮咬的风险极高;
三是伊蚊习性特殊,不仅会多次叮咬、叮咬疼痛感强,还会在多个地点产卵,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若市民突发高热(体温超过39℃),且伴随严重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按医嘱接受核酸检测。同时,及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杀,保护身边人免受感染。早诊断、早报告、早采取防蚊隔离措施,是阻断疫情扩散的关键。
针对日常防蚊,建议市民采取哪些措施?
何剑峰:市民日常防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好室内防蚊:在室内安装纱窗、悬挂蚊帐,构建物理防蚊屏障,提升防蚊效果;
二、加强个人防护:早晚出门时,穿长袖衣物或佩戴袖套,在额头、颈后、手臂、踝关节等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三、减少孳生地:特殊防控时期,建议暂时不养绿植,同时坚持“翻盆倒罐”清积水,最大限度减少蚊子孳生,降低感染风险。
如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任一项症状的,请立即前往就近卫生服务机构发热诊室就医。
来源:羊城晚报、江门发布、南方网、文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