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高层次人才学术沙龙(第14期)在东莞校区科技大楼创意空间举办。为深化医学免疫学、分子诊断技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交叉融合,助力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创新,由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东莞创新研究院、广东省医学免疫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沙龙活动以“医学免疫与分子诊断驱动AD研究新范式”为主题,聚焦AD的免疫病理机制、分子标志物开发及跨学科诊疗技术。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出席。活动由广东省医学免疫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功华教授主持。本实验室搭建的“免疫组学-分子探针-智能诊断”技术平台,正为AD研究提供全新工具链。沙龙特邀两位围绕免疫与分子交叉领域的青年学者,分享前沿成果。
学科交叉亮点:免疫调控与分子诊断技术深度融入AD研究

作为广东省医学免疫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特聘副研究员,何开武博士展示了其所在黄功华教授团队如何通过单细胞转录组与代谢流分析技术,揭示AD患者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免疫代谢重编程现象。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神经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异常释放,并通过外泌体miRNA分子诊断标志物(如miR-155-5p)加剧Aβ沉积。相关成果发表于Aging Cell、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期刊,并基于实验室的分子探针平台开发出靶向线粒体抗氧化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为AD免疫干预提供新策略。何开武博士指出:“医学免疫学为AD机制提供了全局视角,而分子诊断技术则让精准干预成为可能。我们正与医院合作推动外周血外泌体miRNA检测技术临床转化,助力AD早期筛查。”
深圳市人民医院周辛夷博士突破传统神经元中心论,利用空间多组学与活体成像技术,首次阐明AD模型大脑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分泌补体蛋白C3调控突触吞噬的分子机制,并发现其与T细胞浸润形成的“神经-免疫对话”加速认知衰退。研究团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高通量蛋白芯片平台,筛选出可阻断C3信号的小分子化合物,相关专利已进入临床前试验。其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Psychiatry 、Neuron等顶刊。周辛夷表示:“未来将结合实验室的分子诊断优势,开发基于脑脊液补体蛋白谱的AD分型诊断模型,推动个体化免疫治疗。”
平台赋能:打造AD交叉学科创新引擎

黄功华教授在沙龙中重点介绍了实验室的三大交叉技术体系:免疫组学平台:通过单细胞测序与AI算法解析AD脑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分子探针库:构建靶向Aβ、tau蛋白及炎症因子的荧光探针,实现病理进程可视化监测;诊断试剂开发:基于外泌体miRNA、补体蛋白等靶点布局AD早诊试剂盒研发管线。曾志嵘副校长表示:“学校将以人才办有组织科研,发挥东莞创新研究院链接平台作用,不断集聚人才,融合学科交叉创新,加速青年学者成果产出。”
未来行动:构建AD研究“免疫-分子”生态圈
学术沙龙在两位学者的阐述上,与会师生聚焦“诊断技术革新:整合外周免疫标志物检测与脑影像分子探针,构建AD全程动态诊断体系;治疗靶点拓展:从神经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脑轴等交叉领域挖掘新靶点;产学研协同:依托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AD分子诊断试剂、免疫调节药物落地。”等进行了激烈讨论。
预告:下周四人才日再启“医周壹讲”高层次人才学术沙龙
3月20日,将继续围绕“粤聚英才,粤见未来”年度主题,由基础医学院承办高层次人才学术沙龙,李雪萌、周军智等领衔开讲,期待更多专家学者莅临沙龙共聚智慧,共创科技新思想。(文、图/组织统战部 审核/赖焱烽 复核/谢炯明 审发/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