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举办输血检验人才培育研讨会暨输血实验技术训练营学习班(东莞站),会议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输血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教育学组、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广州医大杂志社、东莞市中心血站和东莞市厚街医院联合主办,会议旨在创新输血检验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下沉基层,为广东省输血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输血检验人才培育学术研讨会在主会场广东医科大学交流中心东莞厅隆重举行。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建华,东莞市中心血站党委书记、站长韩国伟,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输血专委会主委赵阳,发表大会致辞,医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华主持会议。
刘新光副校长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高度赞扬本次活动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希望进一步加强学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输血检验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推动输血医学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输血工作者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广东省基层医疗机构输送更多的输血人才。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致辞
李建华副校长强调,学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化输血检验人才的作用。广州医科大学在输血检验人才培养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愿同各方携手,共同推动输血检验人才事业发展。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建华致辞
韩国伟书记强调,本次学习班是交流学术、分享经验、增进认识的平台,也是提高输血技术、保障血液安全的契机。临床输血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较大的医疗行为,必须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各学科的互通与协作,注重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东莞市中心血站党总支书记、站长韩国伟致辞
赵阳主委表示,高校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是专业的,广东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为输血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次会议聚焦产教融合,将进一步把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带进高校的输血培育体系,推动输血事业发展。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输血专委会主委赵阳致辞
学术会议聚焦输血医学教学、输血行业发展动态展、东莞市用血情况、临床案例分析、实验诊断等展开。高校临床输血教育分享环节首先由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邓小燕主持。医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阮杰作题为《新医科背景下输血技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她基于广东医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及“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输血医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介绍了以一流课程建设和特色创新班建设为抓手培养输血检验人才的实践经验。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输血教研室主任彭亮做题为《智慧课堂与行业融合助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双智慧三融合”输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智慧医院智慧课堂相结合,医工、产教、思政三融合,通过打造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一流的课堂,培养一流的输血人才。
东莞市中心血站副站长钟炽辉从全市无偿献血概况、血液安全现状和临床用血特征等方面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东莞输血事业发展的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东莞市厚街医院输血科主任章小东作题为《创伤性凝血病及案例分析》的报告,他结合最新版创伤性出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欧洲创伤后大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诊疗指南及临床案例,详细分析解读了创伤性凝血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在DIC诊断中的价值。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蔡葵作题为《围术期出凝血的实验室管理及输血策略》的报告,她结合丰富的案例针对疑难病例提出凝血多学科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输血科主任吴远军围绕《药物性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展开介绍,他结合研究最新进展阐述了药物性免疫溶血性贫血发生机制、实验检测,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报告了1例由西咪替丁引起的药物性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典型病例。
同时,大会还设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输血专业委员会输血实验技术训练营(东莞站)、临床输血知识竞赛活动、输血医学课程建设研讨会等三个分会场。
输血实验技术训练营全体人员合影
本次活动是高校、行业(企业)协会和医院共同举办的一次盛会,校院企联手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育人共同体,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行业产业中的特色优势,将进一步推进校院企合作新机制,开创合作共赢发展新局面,创新输血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和为基层培养输血专门人才。(文/郑莉婷 图/欧伟、冯骏 审核/阮杰 复核/周圆 审发/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