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和南方日报合作编发的政府内参期刊《松山湖科学城发展动态》转载了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题为《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 打造松山湖未来健康经济新动能》的文章,这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发展动态的第一期。文章内容如下:
![](/__local/B/E4/C2/DE25AC030EE6A0162E1668B6E5D_8E354EC5_31470.jpg)
![](/__local/1/A4/8B/11B02132115ECFDB34D53BE5C6A_B07CAA49_2E9D9.jpg)
当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其在新经济时代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均将其视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也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将其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积极获取未来生物经济竞争优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比重,涉及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产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等。《东莞市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目前,东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区,这个集聚区内,不仅仅有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还有一系列的重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还有广东医科大学,已经具备了立足松山湖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天然条件,但是目前,无论是产业规模、创新能力还是转化规模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松山湖科学城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亟需构建和优化,构建生态环境友好、生态系统完整、生态位分布合理的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积极寻找相应对策来激发原始创新能力,带动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形成未来健康新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就要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需求这个核心问题,打造“源头创新—创新人才(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创新平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育”的创新全链条,这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的主要环节。针对这一主要环节,可采取的相应对策有:
![](/__local/9/D6/77/1CF852C938417CF7326552E8CDF_DAD28D3F_472FF.jpg)
构建医工融合新生态是拓宽源头创新的新路径
在源头创新方面,中国散裂中子源以及即将建设的先进阿秒激光等可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作用,开拓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研究。同时,在新工科和新医科背景下,医工结合是推动临床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突破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因此,开展医工交叉融合创新研究,构建医工融合新生态是拓宽源头创新的新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医工交叉产业的势能和动能,打造医工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松山湖里,有一所广东医科大学和一所东莞理工学院,还有一大批国内理工科大学设立的研究院,但是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以及其他工科研究院的天然合作优势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广东医科大学近期大力推动了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院等机构的医工融合创新合作,但主要还是来自于学校的推动,缺乏资源和动力支撑。
![](/__local/8/10/7A/E3540551874B36D965EEA9BBD8C_14C61B33_5BA74.jpg)
吸引高端人才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的智力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松山湖科学城紧缺大量高端人才。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松山湖发布了《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 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从2021年起到2025年,5年计划引进市级及以上人才5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1万名,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园区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发挥人才集聚作用,释放人才活力,凝聚创新动能。目前的松山湖通过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平台来集聚一流生物医药人才的作用还没能发挥出来,医药企业和医学院校没有深度合作的机制与保障,大学和企业的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与合作有着巨大的空间。广东医科大学目前已经积聚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在松山湖校区,其中博士288人,成为松山湖汇聚博士最多的单位之一。此外,广东医科大学聘请了在东莞松山湖工作的校内外共287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松山湖乃至东莞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学术支撑。未来,广东医科大学还将继续直接引进或柔性引进院士、国家杰青、海内外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松山湖科学城打造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除了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外,围绕创新产业链,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特色人才也是维持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则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相关企业紧缺大量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医工交叉的转化人才非常紧缺。因此,可以从大力支持松山湖园区内高等院校,尤其是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与园区内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大力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促进创新链、研发链、转化链与人才链、专业链、学科链融合。广东医科大学已经与亚辉龙、安必平、安科、兰卫、红珊瑚、达安、普门科技等上市公司和松山湖本地企业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服务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__local/D/E5/84/E6E782702628812600B4F07F044_A0C52B88_3276B.jpg)
建立高质量技术服务体系是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新技术要以更高的效率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松山湖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还缺少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更是缺乏能够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的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而这些服务体系是维持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鼓励和支持通过政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技术服务体系,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新高地 。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校区建有6200平方米的实验动物中心,是东莞市唯一具备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实验动物研究资质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目前正全力服务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医院等多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切实助力松山湖生物医药研发。未来,广东医科大学可以与东莞市政府共建“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市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实验动物联合公共服务平台”,将其整合为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配置组成部分,着力为东莞市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团队、临床基础研究、疾病治疗床边应用研究等提供标准化实验动物、规范化动物实验设施并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动物科研实验保障服务。
激活高校资源是促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孵育的新活力
高校拥有高端人才密集、基础研究扎实、研发力量强大等优势,有利于加强创新成果源头供给。通过建立“高校特派员+企业特派员”双向联动机制、政企创新项目揭榜机制、政校企合作机制等方式释放高校创新研发能力,通过鼓励和支持政校企合作建设高校企业孵化器,打造高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一体化体系,促进高校成果转化能力,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成果转化和企业孵育注入新活力。广东医科大学正在创建具有独立法人的“东莞广东医科大学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院+产业孵化器+金融+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链条,促进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
结束语: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除了打造上述的“源头创新—创新人才(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创新平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育”的创新全链条外,还要强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以及配套服务系统,如:吸引产业链集聚,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完善线上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吸引国际知名投资基金公司,增强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实体经济能力;建设智慧医院,提供快捷、方便、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打造激发创新的艺术中心和高端商贸中心,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休闲娱乐、灵感与活力等,形成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全生态链,从而有力地促进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尤其需要建议的是,松山湖科学城也应该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城,也需要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
作为松山湖科学城仅有的一所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能够为松山湖园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公共卫生、医药产业升级提供强劲支撑和动力。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校区于2002年开始创建,是最早入驻园区的单位之一。19年来,广东医科大学与园区共成长同发展,在松山湖建成1000亩的高水平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医科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高校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广东医科大学在医工融合创新中的关键优势,将能够为松山打造未来健康经济新动能和生物医药产业新优势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能够为构建一流的松山湖的高等教育生态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内容转自松山湖科学城发展动态 编/王丽君 审/冯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