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湛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1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研讨会开幕式由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黄达海主持,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分别致辞。

卢景辉书记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既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期待莅临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抒卓见,进行一场深度的思想碰撞,将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转化为服务实践的强大动力,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学术智慧。

冯颜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将作为“公平的正义”和作为“正义的公平”两者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促进公平正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一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主旨报告发言。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国祚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平正义”的关系问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专业委员会会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以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为切入点,明确指出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量力与尽力的辩证统一;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克里福德·柯布(Clifford William Cobb)研究员主要从何为有机正义、有机正义的特征、有机正义的主体与问题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有机正义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认为,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被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既是制度优越性、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系统阐述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强调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进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蕴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限定,即“社会主义”的,注重“公平”的,有“中国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从“何为-为何-如何”的逻辑思路出发,对橄榄型分配的理论内涵、价值意义及构建路径进行了系统论述;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威廉·安德鲁·施瓦茨(William Andrew Schwartz)研究员从公平本体论意义出发,结合过程哲学视角,提出了以关系为核心的整体正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薄国强(Roland Theodore Boer)教授认为,必须用辩证方法理解和阐释西方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全面的正义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认为,无论是从理论维度还是实践维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都蕴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阐述了西方学者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知概况、原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建议。

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数字正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持续发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学术力量。
本次会议由广东医科大学、重庆大学、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研讨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金卓 复核/周圆 审发/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