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获奖结果公布,我校“微尘·心”公益团队申报的“守护青苹果”乡村性教育推广项目获铜奖,这是我校继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获奖后再次获得国家级公益创投类奖项,也是我校首次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获奖。
![](/__local/1/CA/C7/A9B28B61299C1C4C3B90A8828B3_FED06314_E099B.png)
![](/__local/7/52/59/CAE400F52E67A686F8A8E806EAE_C856BED4_C6CE5.png)
近五年来,学校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共获得国家级荣誉129项,省级荣誉59项。
重谋划,实践布局高位设计
近年来,学校构建“社会实践+”立体化育人体系,打造“三下乡+返乡+展翅计划+常规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大实践格局,有效的把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实践管理落地结合起来。通过打造“校园实践课堂、乡村实践课堂、志愿服务课堂、实践转化课堂”社会实践四大课堂,探索“社会实践+医学岗位胜任力培养,社会实践+医学人文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社会发展能力培养,社会实践+医学生成长赋能”四大育人路径的新模式。2021年,学校累计开展全校性实践、志愿活动234场,1.6万多名广东医学子在志愿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超过全校在校生人数的77%,学校连续六年获评“全国最佳实践大学”。
![](/__local/7/41/17/CE25113556C8952E807089A6C8E_1A698190_E099B.png)
![](/__local/2/CE/D1/B7E5841B400B9EA90F5CA28D850_79DD169C_B584F.png)
重培育,实践特色日趋凸显
在实践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上,学校坚持将医学院校专业特色贯穿全程。一方面以学院、学科为单位,打造“一学院一品牌”“一队伍一特色”,以口腔专业为依托的“微笑种子撒播计划——流动儿童龋齿预防行动”,以临床专业为支撑的“移动生命线——公交急救宣教项目”,以公共卫生专业为基础的“知性防艾”项目等成为省内医学志愿服务品牌;另一方面激发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常态化开展志愿文化节、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大赛、志愿服务一条街等常规活动,依托“益苗计划”“医学生公益种子”等省级赛事开展校级选拔,在自主、多元、融入中沉淀实践育人内涵,让实践、志愿的氛围更浓,成效更优。2021年,10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扶持,品牌团队、项目获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优秀项目,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四星优秀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__local/8/BC/70/930987DB0EE5F4EF05B5ABBEE3F_5FB4C601_1901D4.png)
![](/__local/D/37/7D/24E12264475B6795CE5B4763DAB_BD048308_1901D4.png)
重创新,实践转化出新出彩
除了做好实践育人的传统规划外,学校还注重培育师生的实践创新思维,探索“实践+科研”“实践+创业”“实践+乡村振兴”等实践转化的新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统筹资源,将行政导师与专业教师联动起来,让实践队伍带着课题进社区、下农村;在乡村服务中,开展地区经济情况调研,寻找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项目;在常态实践中,通过了解需求、开发产品,实现项目创业转化。旗帜飘扬志愿服务队、“微尘·心”公益团队、爱耳志愿服务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__local/4/EB/E2/C6D5159C98C80DC3B4EA21B7B5F_2F8DAD97_1901D4.png)
实践育人是广东医科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医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团委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深化实践育人功能、手段的探索和创新,为开创我校实践育人新局面奠定扎实的基础。(文/徐畅 图/校团宣 编/王丽君 审/冯锦山)